最近一部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火遍了大江南北,豆瓣评分高达9分,上映4日累计票房高达13亿元,可谓是叫好又叫座的好电影。而且这股高潮还烧到了币圈,从而诞生了币圈年度巨制《我不是币神》,主演则是币圈最近天天上头条的各位“大佬”们。
不过,面对币圈的如此行情,下面的台词可能更加合适。作为炒币的小伙伴,我相信感慨应该颇深吧。我们怀揣着满满的信心进进币圈,想靠着努力获得一次人生的转折。可谁曾想,你要的是利润,别人要的却是你本金。随着对币圈的了解越深,却发现这些一个个“大佬”的背后,竟然也没有多么光彩。币圈内部不团结互相撕逼,外部各类监管是围追切断,这样还能玩的好?各种追涨杀跌,山寨币炒作,代投跑路等事件,让韭菜的心都凉了。
“没有神的光环,你我生而平凡,握紧手中的平凡,此心此生无憾。生命的火已点燃,长路辗转离合悲欢,人聚又人散,放过对错才知答案。”这是《我不是药神》的主题曲中的歌词,真地是把这部剧的核心内收留表述的十分完美。《我不是药神》中程勇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,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“格列宁”的独家代理商,还被病患们冠以“药神”的称号。
那么在《我不是币神》这部剧中,又有多少“程勇”呢?实在太多了,多少人由于数字货币区块链的风,被吹上了天,可能从默默无闻忽然间就成为了币圈大佬,人生由于一串数字代码而改写。成为了“大佬”的这些人,还能继续为得病的人免费提供药吗?币圈出现的各种定点爆仓,恶意砸盘,非法募资,跑路以及撕逼乱象,赚足了钱的他们,似乎并没有想要往做“币神”, 而是盯着韭菜手里的那点币,似乎非要割光为止。
假如说这世上有种病,叫穷病。那么在币圈,除了穷病,还多了一种病,叫做良心病。
币圈是滋生欲看最好的温床,有些所谓“大佬”不中断地发行各种项目来割韭菜,从二级市场割到一级市场,从一级市场割到平台币,交易所割项目方,项目方割韭菜。17年爱惜欧火热,一大波项目上线,从而导致大批韭菜进场,然而其中也不乏无数空气项目。然而随着国家政策打压,大批项目无法落地。这时候“大佬们”开始无情收割韭菜,大批散户成了待宰的羔羊。
我只是想赚钱,我有什么罪
实在对于韭菜们来说,真地是被坑怕了。外面股市楼市汇市,已经把韭菜打的体无完肤了,好不轻易找到了币市,想随着风赚点钱,这有什么罪。但是这些所谓“大佬”们拿着站台费,通过造势和个人IP,把空气项目推成神话,再将手里的“免费币”一波砸下,赚的盆满钵满,只留下一脸懵逼的散户。不关注区块链技术,不关注应用,不关注社区发展,不关注产品开发,抄抄白皮书,发币低价买进控制流通量,然后二级市场做市拉高币价,由于代币筹码都在自己手里,还不是随便割韭菜。
不过,我们可以通过了解项目的筹码分布,就可以知道项目方是否有把大额代币转进交易所,是否控盘大量筹码,防止被莫名其妙地被砸盘。
冷冬将至,撕逼却不少见
币圈已经够冷了,但是“大佬”们的撕逼却越来越疯狂。不是各种爆粗口,就是各种私生活混乱,真把币圈当娱乐圈了?在市场这么冷清的情况下,这些大佬们并没有做到表率作用,往为币圈充值点信仰。反而一些真正做事的团队,却一直在想着各种创新的办法,往激活币圈的积极性和活动性,来维持着我们最后一根救命稻草。
随着机构的进进,割韭菜的手法就更牛了。垃圾项目一大把,好项目一票难求。巧扬名目,豪绅捐款,项目造势,豪绅的钱如数回还,割韭菜的钱三七分账。来看看这惊心动魄的数据,现在有将近30万个项目,并且这个数字可能还在增加,想想整个币圈才多少钱,币价不跌就怪了。18年后登陆交易所的项目中,甚至有87.5%左右长期处于破发状态,韭菜的血都被吸干了,市场只能一蹶不振。
不知道赚足了钱的你们,是否还愿意往返回区块链,来成为币神呢?不过我可以确定,散户假如失往了信心,庄家也就没得玩了。到最后一地鸡毛,整个圈子就废了,只剩下庄和庄对着割,想想也挺有意思的呢。
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构成投资意见,也不代表本平台态度。文中的论述和观点,敬请读者留意判定。